本站导航
  最热文章
· 全国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认证
· 第三代中医经络健康检测仪
· 高端私人医疗
· 李铭轩
· 美国LIFE自动生物能量检测康复系统
· 缅怀祖德弘扬孝道黄帝故里孝亲文化行
· 何为慧
· “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
· 考察海南万维诺丽果种植示范基地
· 顾奎琴
  联系方式
电话:010-87505366
传真:010-87505366
邮箱:jkcj99@126.com
工作QQ:787538841
网址:www.jkcj.org
地址:中国北京市大兴区盛坊路1号院3号楼207号(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锐创中心)
    当前位置:健康促进网 --
 
是构建“中国临终关怀医疗体系”的时候了

发布时间:2017-7-26  新闻类别:行业聚焦 点击次数:852

  名词解释

  1.临终关怀:原则是自然死亡, 经常被用来特指仅在疾病晚期提

  供的身心灵社照护。

  WHO的定义:让每个生命晚期的人都能得到关爱和帮助,无痛

  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后旅程,同时让死者的亲属也能得到

  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平顺地度过哀伤期。

  2.“姑息调理”

  WHO的定义:姑息调理是一种支持性调理方法。

  不只是对临近死亡的病人,其适用于疾病的任何阶段。通过早期

  识别、无误评估和调理疼痛以及其他问题来预防、减轻痛苦,提

  高患者及其亲人的生活质量。

  医疗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只有医院医疗体系和急救医疗体系。这两个医疗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医疗上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13亿人口,老年人口2亿多,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400多万,空巢老人达49%。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万。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还有上千万老年抑郁或老年痴呆的病人生活能力下降、情感淡漠、记忆减退甚至丧失、生活行为发生异常改变,晚期终日卧床、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国每年死亡人口近1000万。临终关怀医疗体系的建设是支撑社会文明发展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体系,是维护、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要使医疗体系结构合理完备,发挥大的作用,我认为是构建“中国临终关怀医疗体系”的时候了。

  2015年世界死亡质量指数调查80国家中国第排71,台湾排第六,亚洲第一。乌干达、印度等国家都在咱前面。“死亡质量”指病患的后生活质量。死亡质量指数是一种聚集政策的工具,它是唯一一项从国家层面对临终关怀的供应质量进行排名的研究。对80个国家临终关怀发展进行比较和排名。涵盖了全球85%的人口,以及超过65岁以上人口的91%。该指数可作为框架,发现各国在临终关怀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本国制定提供高质量,可负担及可行的临终关怀未来计划提供支持。

  世界死亡质量从五个方面考察:(差1-5级优)

  (一)临终关怀与医疗环境

  1、政府领导的临终关怀战略的存在和有效性,也就是政府是否有相应的卫生政策。中国2级。

  2、提供临终关怀的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一年死亡人口中能获得姑息医疗和临终关怀人口的比例。中国在79个家中,排名第64位。

  (二)人力资源

  专业姑息调理工作者的配备情况,我国是缺乏专业的姑息调理专家,对专业的培训和认证也未形成规范。中国 2级。

  (三)护理的可负担程度

  1、用于临终关怀的公共资金可用性即国家的投入,有限的政府补贴或项目帮助个人获取临终关怀服务。在可用的情况下,资格标准不清晰,资金和项目很难获取。其它的评估指标是:临终关怀对患者造成的财务负担;及国家养老金计划对临终关怀的覆盖性。中国2级。

  (四)护理质量

  有 80个国家 评选- 中国排 第69名。

  1.为不同组织制定的监督标准- 49个国家在列,没有中国。

  2.阿片类镇痛剂的供应,不易获取,或获取该类药物受法律与官僚系统繁文缛节或偏见的限制。中国排 3级。

  3.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的心理支持极少。

  4.制定“拒绝心肺复苏术”(DNR)政策我国没有。

  5.支持共同决策 (病人、家属和医生)

  6.患者满意度调查的使用 ,我国极少。

  (五)公众参与

  1.国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参与度,走到生命尽头时,社区及家庭承担起更多的照护责任。

  2.政府的决策人员是如何创造必要的激励及支持体系,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的。中国公众对于临终关怀的服务了解和认识有限,能从政府门户网站和社区机构中获得有关的信息很少或没有。中国 2级。

  以上现状基本符合我国情况。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开展近30年了。已从探索阶段进入了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的阶段,但与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相比较,国内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研究、观念更新、政府重视程度、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发展、适合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和推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死亡质量指数”的公布,对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从去年初政协韩启德副主席分别到几个省市开展了“安宁疗护”的调研,召开了民政、卫生和社保部门的听证会。随后 召开了“双周会”,俞正声主持,听取了相关部门、机构代表的发言.

  近期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制定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科基本标准”等文件。

  为什么要建立临终关怀医疗体系?

  临终关怀医疗体系与综合医院医疗体系的区别:

  1、 目的不同:医院是治愈性调理方法占据医疗战略的主要地位.尽力抢救、针对患者的原发病,以好转和治愈为目的,救死扶伤。临终关怀是对各种生命末期患者身心灵社的全人照护,以提高生存质量,得以善终为目的。尤其三甲医院无需建立临终关怀病区,浪费稀缺的医疗资源,违背了三级诊疗和节约医疗资源的初衷。可以姑息调理专家技术指導基层,承担培训工作。

  2、 对象不同:医院是急性疾病、创伤及慢病的早中期诊断调理、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等。临终关怀病人服务对象是各种生命末期的病人及其家属。

  3、 服务内容不同:综合医院承担医、教、研重任。是对所有来诊病人进行检查、诊断和调理(随诊),救死扶伤。临终关怀是对症调理(调理方案要与病人和家属共同制定)、心理疏导、护理、陪伴、社工协调、宗教服务及家属丧事处理的协助和哀伤辅导。

  4、 管理不同:医院的管理标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医院必须重视医疗系统及流程工作,要求在更安全的系统里减少人为犯错误的机会,前瞻性地发现和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此医院不同级别有不同医疗检查、调理设备要求。病区管理每天上午是查房处理病人时间,下午三点以后可探视。ICU每天只准一小时探视。因不能影响医生工作和病人休息,减少院内感染。住院天数不超过15天。宗教服务更不可能。临终关怀病房设置温馨、不限制陪床和探视、有心理师和社工师服务,有志愿者服务,有宗教神职人员服务。甚至开展家庭病床。这些都不是综合医院能做到的。

  5、 结果不同:综合医院大多病人是好转与治愈出院。部分病人是转出到康复、社区或护理院。国家卫计委2014年下发的“二、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中,对于住院患者死亡率在医院“服务质量”一节规定: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0.8%。临终关怀机构终是暂时症状控制出院或死亡出院。死亡占90%以上。

  6、 评估标准不同:两者在硬件设置和人员配置、服务内容上都不同。医院有六项考核标准。临终关怀是一条即病人和家属生活质量提高,满意度高。

  7、 政策不同:综合医院不承担家庭病床医疗服务,享有医疗保险政策。绝不允许宗教服务进医院。

  临终关怀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责任开展家庭医疗服务,目前民营机构很少进医保(北京松堂20多年了进不了医保)。在姑息调理用药上也受限制。尊重病人信仰,该举办的仪式不应受限制。

  综上所述,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临终关怀医疗体系。

  我们的建议是:

  1、尽快出台一个顶层设计—临终关怀医疗体系。出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确保临终关怀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投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提高保障水平。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努力发展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商业保险,及国家养老金计划对临终关怀的覆盖性。减轻临终关怀对患者造成的财务负担;给从业机构和医护人员适当补贴。给社会慈善捐款更宽松的政策,解决临终关怀机构的补偿和特困病人的救助。以满足老年人和临终关怀病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3.学科建设和团队组建,医学院校开设姑息医学、临终关怀、医疗社会工作学、死亡学等课程。职称系列建立,继教的补充学习。组建包括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神职人员的完备服务团队。使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质量与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4、设立专业机构——GSF(黄金标准认证)中心,责任是制定标准、培训、调研、监管和评审。建立评估机制,完善临终关怀服务评估指标,考核、监管医疗机构和患者行为,保证临终关怀质量和医保资金的合理运用。

  5、加大对临终关怀理念的宣传力度,死亡教育,提高全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改革,回归自然的科学。

  结语

  临终关怀事业是利国利民的、是崇高的,但任重道远。让我们用辛勤努力和贡献,为幸福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体现出社会间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2017-5-20


 
发表评论】【打印新闻】【关闭窗口  
最新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关注官网公众号

Copyright 2013-2014 健康促进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原创最终解释权归 医学研究院
办公地址:中国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锐创中心3号楼2层207 邮政编码:100162
办公电话:+86-10-87505366 E-maill:jkcj99@126.com 微信公众号: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平台
京ICP备16028644号-1
  您是2007年网站开通至今第  位访客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