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导航
  最热文章
· 全国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认证
· 第三代中医经络健康检测仪
· 高端私人医疗
· 李铭轩
· 美国LIFE自动生物能量检测康复系统
· 缅怀祖德弘扬孝道黄帝故里孝亲文化行
· 何为慧
· “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
· 考察海南万维诺丽果种植示范基地
· 顾奎琴
  联系方式
电话:010-87505366
传真:010-87505366
邮箱:jkcj99@126.com
工作QQ:787538841
网址:www.jkcj.org
地址:中国北京市大兴区盛坊路1号院3号楼207号(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锐创中心)
    当前位置:健康促进网 --
 
用“中医+”思维构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效果好

发布时间:2016-6-17  新闻类别:行业聚焦 点击次数:567

  “中医+”思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意即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二是“中医药学+X”,意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打破学科的传统壁垒。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在突出中医主体性的前提下,兼容并蓄,充分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手段,集众学科之所长,使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内容更丰富,整体效果更佳。

  在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大力扶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中医健康管理成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医+”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制定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充分发挥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兼容并蓄,不仅中医学科内部相互融会贯通,且吸纳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新技术与方法,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同时也保持其应有的先进性。

  “中医+”思维与中医健康管理

  “中医+”思维是基于目前中医药行业发展存在知识碎片化、过度专业化、过度西化思维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思维模式,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意即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内部交叉乃至进行必要融合;二是“中医药学+X”,意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学科的传统壁垒,跳出圈子、转换视角的多方位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创新。

  中医健康管理是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治未病”思想,结合健康管理学理念,为社会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进行系统的信息采集、评估、调理以及跟踪服务,从而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动态服务过程。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的文件精神,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系统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可行性、规范性、系统性,不仅适应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健康服务业市场的迫切需求,同时对健康管理相关的学术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的

  “中医药学科内部+”

  中医理论特色的“相加”

  中医学的理论特色主要包括了整体观、辨证论治及“治未病”思想。整体观在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这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辨证论治是以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确定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以病人为中心,根据个体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这与中医健康管理的个性化服务理念不谋而合。“治未病”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与优势。其内涵为“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其对象覆盖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中医学的理论特色“相加”融合贯穿于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中医学在健康管理服务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融合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制定是建立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的,结合中医特色诊疗方法,渗透到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中医理论是规范制定的理论基础,是其科学性与系统性的保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两者相互融合,才能构成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完整体系。

  临床实践中要注重中医特色干预方法的实用性。在人们提倡回归大自然、崇尚自然疗法的今天,中医具有许多“简、便、廉、验”的特色干预方法,如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整脊、足浴等,这些特色方法安全性高,效果突出,副作用小,易于在广大民众中推广普及。

  临床学科之间的融合

  中医学近年来的学科分化越来越趋于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医整体系统的医学观念。

  中医能够发挥的特色在于其整体、系统地处理疾病,即使学科分化得再细、再精准,作为中医的学科在临床的过程中都应当保持其整体系统、辨证论治的特色,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技术手段。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制定需要综合各中医临床学科的内容,吸纳各临床学科中有效的干预方法。

  需要认识到,中医临床学科虽然各有其特点和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构架,但它们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其理论根基,这也是贯通、联系各临床学科的桥梁。这就要求从业者在充分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各中医临床学科,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药膳学、针灸推拿学等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较为完备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方案。

  中医干预方法之间的融合

  中医特色干预方法是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具有丰富的干预方法,如推拿、拔罐、针灸、药浴、药膳、刮痧等,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趋于自然的干预手段也迎合了现代人们提倡回归大自然,崇尚自然疗法的潮流。

  干预手段相对较低的成本使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整体价格定位更趋于平民化,能够让更多大众群体接受;简单、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确保了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健康教育包含的简便廉验的自我保健方法更易于掌握,提高了大众群体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不同干预方法各具特点,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制定需要将这些特色干预方法充分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作出灵活的调整,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的“中医药学+X”

  与现代健康管理学相融合

  现代健康管理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由美国提出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代代健康管理服务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对成熟的模式。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管理概念引入到我国后,充分吸纳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形成的。

  因此,在建立其服务规范时可借鉴较为成熟的现代医学健康管理模式,但并非是简单的概念移植与模式复制,还需要满足我国国民的实际需求。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作出合理的调整。

  与现代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虽然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框架下设计实施的,但仅仅以中医学的诊疗手段作为其组成部分太过单薄,且中医诊疗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现代医学借助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具有许多先进、成熟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因此,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内容还需结合现代医学中先进的诊断和干预技术与方法,为我所用。

  在突出中医主体性的前提下,兼容并蓄,充分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手段,集众学科之所长,使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内容更丰富,整体效果更佳。

  遵循现代规范标准的制定要求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作为我国团体标准之一,其制定需要遵循现代规范标准的制定要求。按照标准中技术内容的要求程度进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规范、规程和指南,三者技术内容要求程度逐渐降低。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2015[32]号)指出,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在此背景下,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的制定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与规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在“中医+”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其服务对象覆盖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覆盖面广,不同人群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既有一定的特异性,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融合联系的。再者,服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可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在参照标准流程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数据库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数据库的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有效得出我国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各种规律与结论。

  这不仅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是我国健康服务业现况分析及下一步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发表评论】【打印新闻】【关闭窗口  
最新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关注官网公众号

Copyright 2013-2014 健康促进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原创最终解释权归 医学研究院
办公地址:中国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锐创中心3号楼2层207 邮政编码:100162
办公电话:+86-10-87505366 E-maill:jkcj99@126.com 微信公众号: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平台
京ICP备16028644号-1
  您是2007年网站开通至今第  位访客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