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领袖峰会观察眼
“互联网+”正在以爆发之势进入医疗健康行业,“健康大数据”、“云医院”、“智慧医疗”等也是今年医疗健康领域热门的词汇。在23—25日举行的2015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和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上,就聚集了一大批“互联网+健康管理”和“互联网+医疗”的参展商。记者采访发现,“互联网+健康管理”成为了深圳医疗健康领域的一种新业态。
培养黏性用户是难点
较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深圳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上少了药厂的宣传展台,多了大量“互联网+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宣传,如U优岛、家庭云健康、智慧健康社区等,可谓五花八门。
互联网健康管理产业的市场前景虽好,但目前能够像春雨医生、丁香园等成功突围的企业仍比较少。记者发现,深圳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不少是近一两年才开始做的,大多数目前仍处于烧钱做平台的阶段,已经融资成功的企业也只是个别。
“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运营非常困难,难度在于能不能吸引足够的用户,并且是有黏性的用户。”深圳智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涛说,“平台仅仅注册人数很多,但没人用是不行的。”
在此次展会上,智慧健康与华大基因联合推出了一个新的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U优岛”,这是一套低成本基因检测产品。“推出这套新的产品是公司转型后的一个选择。”刘涛说。智慧健康从2010年就进入互联网健康管理领域,开始做健康小屋,采集社区居民数据进行健康管理,其商业模式也主要靠政府扶持,但是政府买单的模式不可持续,公司近年来也一直亏损。
5年下来刘涛发现,健康管理是没有黏性的,社区居民对健康数据采集的兴趣并不大。5年后,智慧健康换了个思路,把健康数据采集变成好玩的事情,把管理变成“消费”,培养用户的黏性。“采取奖励措施,居民采集数据累积一个月,‘U优岛’的价格就优惠100元,累积3个月,还可以免费送等。”刘涛说,在一些企业,还通过换下午茶的方式,激励用户培养采集数据的习惯。而社区居民和企业员工成为其平台的主要客户群。据悉,这种通过奖励培养用户习惯的方式已经收到好的效果,华为、南方电网等大企业成为其客户。
现阶段,互联网+健康管理企业都把培育用户习惯作为首要任务。不过,记者发现,尽管各家推出的“互联网+健康管理”在产品形态和功能有一定创新,但核心的产品功能却高度同质化,产品都聚焦于健康管理、数据采集、睡眠监测、运动监测等,缺少线下服务O2O的闭环能力,还看不到解决用户黏性的有力招数。
中医跨界“陷阱”多
“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传统医疗还是健康管理,都带来了很多机遇,这也是去年资本纷纷进入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种跨界融合也遭遇了很多陷阱。
深圳“微中医”的创始人黄昱豪就坦言,他的中医互联网创业之路就不平坦。例如初做“轻问诊”,“结果两头都不满意:病人认为医生太敷衍,而医生认为病人的问题太简单。”想打“名老中医”牌,却发现名老中医跟平台配合程度非常低,因为平台给他们带来的价值非常少。又如上门服务,中医可以上门看病、针灸、甚至上门开药等,但有政策法律风险,离开了医疗场所,中医执业就算非法。
黄昱豪还谈到抓药送药的问题,“做中医药的电商需要有牌照,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一家有这个牌照,目前抓方送药做电商都是违法行为。”还有线上线下结合,“轻问诊模式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大家都需要用新的模式替代它,需要线上线下结合。线下怎么走?有人开中医馆,但成本非常高,深圳开一家新店要400万。”
创新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互联网健康管理是一种跨界融合,也是一种创新。经过反复试错和市场的优胜劣汰,总有一些企业会找到互联网健康管理的切入口。尽管目前种种互联网健康管理的商业模式仍是雾里看花,但这一新业态无疑将使居民的健康管理更加智能、便利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