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的风险保障服务提前至风险管控,正在炙手可热的健康险市场逐步蔓延。
上周,泰康人寿旗下健康管理公司正式开业,并推出糖尿病健康关爱计划。该计划通过医疗级血糖仪检测设备、手机移动端血糖管理软件随时监测病人血糖波动,进行药物干预、饮食干预,并提供7×24小时糖尿病电话私人医生服务以及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专家快速就诊通道,协助客户做好慢病管理。在保险期间内,如果通过健康管理仍未能避免脑中风后遗症、终末期肾病、截肢及双目失明这四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保险公司将按约定金额进行理赔。
在目前国人的意识中,保险依旧是冷产品,只有已身处风险之中才有强烈的欲望购买,而此时保险公司多数不会接手。而上述计划则解决了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这一矛盾,解决的手段则是健康管理。
对保险公司而言,通过健康管理将传统的风险保障服务提前至风险管控,无论从经营模式还是服务模式来说,都是一个深具时代意义的转变。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由此获得居民健康状况、疾病发生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等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医药分离提供参考意见,为开发更适合消费者的保险产品提供一手信息;另一方面,提高疾病风险管控水平,更能有效地控制健康险保险基金的支出,延展保险服务范围,提升业务服务水平,进而获得消费者更多的认可与信任。
从疾病的发展模式来看,慢性疾病在医疗费用中占据的比例高,患者通过健康管理能够早发现、早调理慢性疾病,减轻自身经济负担。以糖尿病为例,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0 年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重要的慢性病之一,患病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61%以上;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而通过保险公司对患者进行生活习惯的干预,并实时监测血糖波动情况,可有效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高质量生活的时间。
随着健康险市场热度持续提高,健康管理已经成为险企突围的重要武器。不久前,中英人寿发布健康平台,该平台整合了25家健康服务合作伙伴资源,涵盖饮食、身体、生活、财务健康四大方面,客户可在平台上便捷享受各类型优质的健康服务资源,全方位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突破被动管理健康的现状,实现主动应对风险、管理风险的目标。而上线仅三个月的中国平安旗下O2O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已经突破1000万注册用户量。在诸多内容中,也包含了对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由专业医生设计的慢病管理整体方案以及线上线下的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健康水平,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可见,逐步向传统保险业务产业链上游延伸,实现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障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不过,在大势所趋的背后,是诸多现实的问题。
近年来,健康管理行业逐渐受到重视,但发展依然比较缓慢,这与健康数据的开发水平有很大关系。传统医疗沉淀了很多数据,但由于各机构之间系统互通的局限,数据呈现高度碎片化;同时,由于数据之间格式与标准的差异,使得数据只有量、没有质。
但大数据是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以糖尿病为例,当体检中血糖检查数据显示血糖偏高,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风险评估,以判断是糖尿病确诊病例或者只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之后再根据诊断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或是预防措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反馈,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流反馈。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副司长傅卫在卫计委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商业保险公司与公立医院共享医疗数据应该属于今后医改的一个方向。今后,信息和数据的孤岛将被消除,保险公司与公立医院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将逐步实现。
另外,移动医疗的兴起,也将有助于险企冲破数据的桎梏。专业人士认为,移动医疗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医疗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问题,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提高百姓的健康意识,并对普通疾病做到能够自我调理,从而减轻社会医疗资源的压力,实现杠杆式的资源共享。根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收益将从2013年的4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30亿美元,前景巨大。而从地域分布情况上看,亚太地区将成为和欧洲地区并列的大移动医疗市场,占比均为30%.伴随移设备的普及,移动医疗的覆盖范围可以涵盖从预防养生到诊断调理的全部过程,借助互联网移动技术大幅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